可能有些人不了解《荆州杀》,但提起它的一个标签——“张艺谋电影《影》灵感来源”,或许会恍然大悟。
不要担心,小说的背景虽与《影》无二,但它既然叫《荆州杀》,便说明小说的侧重点不同,内容与电影有所差别。
赤壁之战后,孙权将荆州城“借”给了刘备,后索要无果。刘备留关羽守城,诸葛亮献上八字方略,“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但荆州是要害之地,三国诸侯心知肚明。
大都督周瑜胸怀天下,心中一直想将荆州拿下。借着拜寿的名义,带着吕蒙和将士们来到荆州,向关羽宣战!
电影中,影子境州在假扮子瑜的过程中与夫人小艾产生了感情,甚至最后反叛了大都督子瑜。
就像前面所说,两部作品是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三国故事。而《荆州杀》里周瑜这个角色更加正面,他夺下了荆州,金蝉脱壳,归隐山林。这与电影里那个瘦骨嶙峋、面容狰狞、尔虞我诈的子瑜有较大反差。
纵有王佐之资,却天妒英才,英年早逝,这也让这个历史人物拥有了更多的叹息。而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小说的世界中,作家执笔塑造一个人物的起承转合、前途命运,这个人物被赋予了作家的感情,获得新生。
如果按结构主义学家罗兰·巴特对“可读性文本”与“可写性文本”的区分,电影算是“可读性文本”,文本完全定型,不留有发挥或“重写”的余地,导致被动的读者;而小说是“可写性文本”,文本处于开放状态,读者与作者一同创作,在互动中获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