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南通日报:跟上节奏提早谋划 强势推进垃圾分类

时间:2019-11-04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62

  垃圾分类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幸福感、获得感的有效体现,是落实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国家早在2000年分别在北京、上海、南京等8个大城市先行试点启动了这项工作。19载风雨前行、艰苦探索,不少地方探索出“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的模式和机制,但推进到最后效果均不太明显,“垃圾围城”的窘境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可谓步履维艰。

  今年7月1日,号称“史上最严”的沪上垃圾分类新政《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条例》规定,生活垃圾必须分“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四类投放,如有混投个人罚款50-200元,企业罚款5000-50000元。随之,北京、广州、杭州等地垃圾分类应声而起,一场垃圾分类的人民战争在很多大中城市相继打响。南通,正在奋力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和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努力争当“一个龙头、三个先锋”,垃圾分类作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头戏之一,理应跟上节奏、强势推进。

  我市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始于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强有力推动下,分类工作稳步向前。市城管等职能部门开展了1200多场生活垃圾分类专题教育普及活动,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建设日趋完整,一批建筑垃圾处理、餐厨废弃物处理等重大末端处置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全市807个小区、1049个单位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市区覆盖率达到60%,各县(市)超过50%。

  尽管如此,我市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与上海等地相比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组织推进力度不大,走过场做形式;社会参与度不够,无人组织,无人管理,老百姓不想分不会分,混投乱投的状况。特别是分类体系不够完善,存在着管理职责不清、管理力量不足,投放环节指导不力、无人监管,家庭、学校、企业等分类计量、溯源等必备管理体系未建立,运输环节不规范,混装混运、跑冒滴漏严重等问题。据了解,市区绝大多数生活垃圾运输车辆破旧不堪,沿途滴漏的现象普遍。多数区域没有垃圾分拣中心,垃圾恶臭扰民。绿化垃圾、农贸市场及农村有机易腐垃圾分流处置终端建设还较为滞后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底,南通城市建成区常住人口为137.5万人,每年产生生活垃圾59.3万吨,人均每日达1.2公斤。全市共有4座垃圾焚烧厂和1座填埋场,总设计处置能力5650吨/日,而全市日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为6250吨/日,剔除垃圾中10%的渗滤液,实际需处置量为5625吨/日,与设计处置能力基本持平,但考虑到定期检修等实际需要,仍有400吨/日的处置缺口,长年累月处于超负荷状态,特别是夏季高峰时刻垃圾积存比较严重。面对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迫在眉睫。然而,此项任务并非轻而易举,需要提早谋划,制定科学分类标准,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锲而不舍踏石留痕。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