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梅林罐头当年绝对是网红产品 老海关讲述70年来(2)

时间:2019-10-0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62

  上海另一个出口拳头产品就是棉布了,不仅出口数量多、价值大,且出口国家和地区面广。但与此同时,外商对我国棉布质量问题的反映也大幅增加。1959年,对外贸易部决定:将棉布出口列入出口商品法定检验种类表。接到开验通知后,上海商检局于当年7月1日起正式开验棉布。这是官本信进入商检局后的首场硬仗。彼时,他担任第一检验室主任,棉布检验正是他的职责范围。开验伊始,报验单便如潮水般涌进检验室,其中不乏数量达30万匹的急件,需立即放行,否则就要耽误船期。怎么办?官本信的办法是,分轻重缓急,将各棉布生产厂的生产情况、质量情况、不同国家和地区客户对产品质量的反映情况等一一汇总,从而将报验单分类排队,对较有把握的报验单区别对待、快速放行,同时有重点地抽验一些批次。由此,既未耽误棉布出口的船期,也不见外商有不良投诉。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也正是靠着这些棉花、大米、罐头食品等农副产品的出口,才换回了钢材、木材和机械设备等国内建设所急需的物资。譬如宝钢。1979年,宝山钢铁总厂尚在建设中,已从海外引进了成套工厂设备和大量施工机械。对于这些物资的验收,事关宝钢建设质量和国家外汇的合理使用,为此上海商检局靠前一步,专门成立驻现场办公室。现场办公中的确发现了不少问题,诸如数量短缺、错装漏装、品质缺陷等。为确保宝钢建设质量,上海当时定下规矩,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机械设备,一律不准使用。

  事实上,不迷信洋设备,以及与国外供应商有理有据、平等协商,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已成商检共识。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某部门从美国进口2批塑料树脂,共计4000余吨。但商检人员根据合同标准对货物检验时发现,货物品质不匀,遂进一步决定,改变以往取混合样测试的方法,而是拣取个别样逐个检验,由此工作量激增上百倍。最终,上海商检局用过硬的证据证实,这2批进口货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并出具不合格证书。外商在大量数据和事实面前,不得不认赔78万美元。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初,商检局平均每年发现2000批进口商品存在严重质量及缺重、残损问题,向外商索赔金额最多时一年在1000万美元以上。

  也恰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出现了分水岭,上海口岸的进口量不仅开始多起来,且种类也从机械设备、钢材等,拓展到了进口汽车、彩电、冰箱等消费品,掀起一股进口热浪。

  但上海市民们或许不知,商检局在前把关,将大量以旧顶新、以劣充优的进口商品挡在了国门之外。1985年3月,上海从日本进口了奥林巴斯和柯西纳照相机共计8000台,商检局抽样检验发现,抽样相机中快门不能使用和镜头等部位有缺陷的竟占80%以上。而此前,也有上海某汽车服务公司进口了豪华轿车52辆,而商检中却发现,汽车前左右轮刹车片磨损、发电机转动时有异响,还出现发动机因零件损坏而发动不起来的问题。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