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非遗进校园文化润心田

时间:2025-07-07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62

  从“金石撕纸”走进天津大学,到古典戏法走进天津医科大学,再到面塑技艺走进滨海新区同盛学校……一场场别开生面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天津蓬勃开展,为学生打开通往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让古老技艺在校园绽放新的光彩。

  日前,一场主题为“面蕴巧思 塑艺生花”的天津面塑非遗项目展及技艺体验沙龙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举行。现场通过二十余块展板,系统展示了面塑在天津的传承发展历程、工具工艺技法、代表性作品,以及传承人普及知识、传习技艺和开展国际交流的实践。展出的《步步高》《麻姑献寿》等十余件面塑精品,生动呈现了天津面塑的精妙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天津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张亚杰为师生们讲解了项目历史与传承脉络。现场还展出了面塑工具、传承人着述,让大学生们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天津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不只是展示和体验,许多学校更将其深度融入教学体系,开发非遗校本课程,定期邀请传承人授课,推动非遗教育常态化、系统化。此举既让学生们得以持续、深入地学习非遗知识与技能,也为非遗传承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我社目前负责和平区岳阳道小学、红桥区实验小学、天津市第四中学和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四所学校的非遗课程。”天津杨柳青画社彩绘传承人何舒然介绍,“岳阳道小学全年384节课,红桥区实验小学全年24节课,天津市第四中学全年32节课,海运学院全年8节课,我们的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何舒然说,在非遗课上,传承人会教授年画彩绘和创意设计。“我们向学生讲解年画从构图、刻版到印刷、装裱的完整制作工艺,每一步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技艺。创意课则引导学生将年画元素应用于不同载体,激发他们的设计灵感。”

  此外,剪纸、风筝制作等众多非遗项目也纷纷走进校园。传承人通过互动教学,将技艺传授给学生,展示非遗魅力。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活动显着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随着活动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并爱上了非遗。部分学校已建立起稳定的传承教学点,一些青少年对特定非遗项目展现出浓厚兴趣和一定天赋,为项目后续传承储备了新生力量。

  “非遗进校园活动意义重大。”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文化与艺术学系主任刘祺表示,“对学校而言,它加强了美育建设,使美育真正浸润学生心灵;推动了跨学科融合,因为非遗涉及艺术、历史、民俗等多个领域,有利于促进相关学科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强化了文化传承,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

  据了解,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今年系统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联合16个区的文化和旅游局与天津杨柳青画社、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天津市杂技团、天津艺术职业学院等非遗传承保护单位全面启动非遗进校园工作。目前已有超过200个非遗项目走进校园,预计年均开展活动上千场次。(记者 刘桂芳)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着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4)0000004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