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关于橱诉罩烟痢高是真实还是虚假消息?

时间:2023-12-21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62

  12月3日,从临沭县曹庄镇马庄村村头往村里走,宽阔整洁的水泥路面一直延伸到民居门前,不少村民在家门口种了绿植,天气虽然寒冷,仍旧绿意盎然。在村子中心,游客相携走进文创店铺;在敬老食堂,村里的老人有说有笑,等候开饭;在柳编小院,做手工的阿姨正在赶工……

  自临沭县打造“好日子”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实施“一村带九村”以来,在朱村的带动下,马庄村这个缺乏发展活力的小村庄也被“唤醒”了。

  每天在村子里转一转,看到村里相继开了民宿、农家乐,游客散了一拨又来一拨,马庄村党支部书记马玉廷仍有些不真实的感觉。在他的记忆里,村里平日很少见到年轻人。

  “以前村里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民房是长时间空置的。”马玉廷说,“村里没有赚钱的营生,大多数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有一些还在城市安家落户,只在过年过节时才回来住几天。”

  缺少年轻人是村庄发展缓慢的原因,而村庄整体居住环境差则是留不住年轻人的诱因之一。记者从马玉廷的描述中,在脑海里还原了马庄村以前的村貌:裸露的黄土地上布满砖块、碎石,汽车经过后,扬起的灰尘好长时间才消散;河道两旁杂草丛生,河边的生活垃圾气味难闻;村里各个角落随处可见的杂草在春夏肆意生长后,又在秋冬的寒风里泛着枯黄。

  “有时候村民从外地回来处理事情,回来一两天,吃住也不在村里,都去镇上或者县城里。”马玉廷说,“村里没有饭店,也没有宾馆,确实没办法解决吃住问题。”

  马庄村也曾尝试过唤醒“沉睡”的村庄。在一次外出学习时,马玉廷看到其他村庄乡村旅游开展得如火如荼,也动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心思。马庄村西边有岌山,紧挨着朱村,有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不能打破村与村之间的界限,一起发展乡村旅游与红色研学?在村里装上儿童小火车,挖一个可以捞鱼的小水池,再在岌山的山沟里建个滑雪场,这是马玉廷的初步打算。

  由于没有资金,没有政策指引,也没有专业的人才团队,马玉廷发展乡村旅游的想法最终止于规划阶段。

  近年来,临沭县以“中国红村”朱村为核心实施“一村带九村”,以片区思维、共富理念,全力打造沂蒙老区“好日子”乡村振兴示范区。“好日子”片区覆盖8个行政村10个党支部,面积38.5平方公里,人口1.7万,马庄村成了“九村”中的一员。

  “好日子”片区以大力实施“百千工程”为切入点,硬化道路、铺设排水管道、栽植苗木、安装太阳能路灯,为村民生活提供硬保障;建设垃圾分类亭、光伏电站、农村文体广场,为乡村发展带来软实力。昔日破旧的偏远小村,如今迸发出勃勃生机。

  “孩子放了学在家老是玩手机,要是能有个地方让他们集中学习就好了。”村民马文慧率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村民畅所欲言,用语言勾勒出理想中的好日子。

  “好日子”示范区注重因地制宜,依据各村资源禀赋,立足区位、环境、基础设施等,坚持“一村一品”,使示范片区创建符合乡村发展实际,路径模式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

  在片区共富、“一村一品”工作的推动下,马玉廷的“乡村旅游梦”成真了。“我们把村里拾掇得干净漂亮,游客在朱村游玩一圈后,也愿意顺路来马庄村逛一逛。现在村里有民宿也有农家乐,游客在这里吃喝都不成问题。”马玉廷说,“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好日子”示范区“乡福里”项目以“村集体主导+社会经营主体合作+群众参与”的模式运营,村集体盘活闲置宅基地,引进经营方,大力发展“非遗手造”、民宿等幸福小院经济,引流朱村旅游区及周边游客。目前马庄村已建设12处数字幸福小院。

  11月18日,琅琅读书声从61号院传出,一堂精彩的国学课开讲了。作为国学爱好者,马文慧邀请国学老师在61号院不定期开设国学课堂。“经济条件好了,文化素养也要跟上,精神文明建设同样重要,我在‘夜话好日子’时,第一个提出在村里开国学课堂。”马文慧说,除了上国学课,61号院设置“五点半课堂”,每天都有老师来辅导孩子们功课,并进行课外指导、红色研学等。

  孩子学习的事情有了着落,让村民在家门口赚钱的38号小院也打造起来了。38号院由曹庄镇妇联部门牵头,与工艺品公司共同建设。为了让妇女们多挣钱,工艺品公司不定期派老师到38号院传授柳编技艺,并将附加值高的订单优先派往马庄村。“编一个吊篮能赚一块五,我每天忙完家里的活,过来编一会儿,一天也能赚个50多块钱。”马庄村村民马西平说,村里十余位妇女闲暇时都会来到38号小院,边聊天边做柳编,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

  “村里现在条件好了,除了能在家门口多赚点钱,老人还能在食堂免费吃饭。”马西平提到的食堂,是99号院。99号院主要为老年人提供理发、洗衣、洗浴、体检等助老服务,其中85岁以上老年人可以享受免费助餐服务。为让99号院长期运转下去,片区设立了“好日子”孝善基金,实行财政支持一点、镇村拿一点、村民捐一点、慈善总会筹一点的办法,目前已经募集善款20多万元,保证了小院的正常运营。

  47号院里,结合群众健康养生的需求,村医为群众提供针灸、推拿、艾灸等康养服务;626号院则布置了非遗文化体验区、非遗文创展示区、非遗手造销售区3个功能区,以非遗文创为乡村发展注入更多潜力……

  “马庄村真的被‘唤醒’了,变得有活力了。”马玉廷说,“村里还有不少闲置的院落,我们将根据村民的需求,继续打造更多幸福小院,带领村民共赴好日子。”(王思晴 陈秀焘 陈晓婷)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