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叶之若切,音灼。《潘岳·芙蓉赋》丹辉拂红,飞须的。斐披赩赫,散焕熠爚。
又杨愼曰:的,音灼。妇人以点饰额也。《史记·五宗世家程姬注》的,以丹注面,妇人有月事,妨于进御,难于自言,故点的以见。
按《释名》以丹注面曰勺。勺,灼也。谓有月事者注面,灼然为识,是的、勺同为一字。《说文》本作的。《类篇》或作。《音学五书》的字在入声,则当入药,音都略切。转去声,则当入啸,音都料切。後人误音为滴,转上声为底。宋人书中凡语助皆作底,无的字。
中国知识分子(可能属于北京大学,即新文化运动领导者)在学习西方文字(法文与西班牙文)之后,即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之后)1917年之新文化运动发生之后,决定放弃中国本来常用的助词“之”,彻底摒弃与中国古文学的关系(其时越南当时已经被法语化或者拉丁化,就是说中文的被强制的拉丁化,而且当时西方世界中法语是上层语言),从法语和西班牙文中引进的词,即“de”。在法语和西班牙语中,“de”就是助词。可以说只不过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在清朝失败过后(特别是八国联军攻打北京之后)主动寻求废除汉字(新文化运动主要提倡思想),想向西方靠近并西化中国的手段。可是现在却是汉字中最常用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