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书记"为什么多次提

时间:2019-08-26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62

  2017年热播的《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书记"多次提到《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并且作为自己的案牍之书,对它评价很高。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这本书无论是对史学家还是历史爱好者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读物。下面咱们就来看看这本书的写作特点和它的吸引人之处。

  《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1918年-2000年)美籍华人,参加过抗日战争,后赴美求学。62岁那年,由于多年没有新著问世,被纽约州立大学解聘。戏剧性的是,解聘第二年,他的《万历十五年》由耶鲁大学出版发行。

  不平凡的经历必然成就此著作的奇特性。一般的史书都是按照编年体的形式来编排的,有时间先后顺序,但是《万历十五年》是围绕着一个历史时间点,把这个时间点前后的历史事件摆上舞台,从而使历史事件内容生动,人物形象鲜活,个性突出。从这一点看这本书具备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性更强。这就是作品的吸引人之处。

  1587年的前一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远征英国,拉开欧洲史政治大洗牌的序幕,资本主义进入殖民扩张时代。

  最后,也是必须要提的,1587年,张居正去世五周年,万历对他的清算完毕。

  海瑞和张居正大家比较熟悉,一个清官,一个能吏。但是怎么评价海瑞这个人呢?这个人呀,放在现在,有点“死性”,“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用来形容海瑞是再恰当不过的。所以张居正任首辅期间,也一直未给他升迁的机会,张居正需要的是能吏,不要清流。

  张居正,能干,有手段,有魄力,是一个强权人物,要没有他,明朝还会早灭亡十年,呵呵!

  熊召政的《张居正》写的不错,获得了"矛盾文学奖"。作者是以积极的肯定的态度来评价张居正的。当然,作为文学作品,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写作需要。如果文学作品按照史书来写,干巴巴地叙述历史,销量也上不去。

  但是历史就是历史,中国的封建社会进入16世纪,封建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化,已经由成熟转为"极致",仅凭一己之力想改造这个社会,是不可能的,海瑞的失败也是这个原因。

  张居正改革最大的贡献是赋税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即将原来的田赋和徭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触动了以土地作为生产关系基础的封建社会,适应了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生产关系的萌芽在封建社会母体里悄悄孕育。

  但是改革损害了统治集团的既有利益,甚至万历皇帝的外公(武清伯)也出来反对,注定不会长久的。

  张居正的继任者潘晟和张四维,虽然也是张居正培育起来的嫡系,但是他们的手段和能力比张居正差远了,张居正死后,万历新政积累的改革成果马上消失殆尽。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