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庙黄金今日金价究竟是什么原因?

时间:2023-02-20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62

  2018年在国际“苏沃洛夫突击”比赛中获得单车赛第一,团体第一,被评为最佳炮长,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

  来到军营的第一个晚上,马帅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句线%的天赋,我要在火热的军营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你想学啥专业?”来到新兵连不久,班长问他。“炮兵当然要发射火炮,我想当炮长!”马帅没有犹豫。“好小子!”班长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从那时起,早操前、晚饭后训练场上多了一个瘦弱的身影。马帅经常是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袖口、衣领、后背上一层盐霜盖着一层盐霜。

  2016年,他终于等来了渴望已久的机遇。“国际军事比赛-2016”“坦克两项”在俄罗斯阿拉比诺举办,新疆军区发出“纳贤令”,马帅报名集训。

  但出国前3天,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天,马帅从小姑微信里看到“生命如此脆弱”的感慨,预感有事情发生。便打电话给领证刚半年的妻子,后来又打给岳母和能联系上的所有亲戚,均被告知没有任何事情发生。

  “你岳母给亲戚们都打了招呼,让谁都不准对你说。主要是担心分了你的心,给国家、军队丢人。”最后,妈妈实在忍不住告诉马帅,他的岳父去世了。

  马帅含着眼泪登上了飞往莫斯科的飞机,他的内心近乎崩溃。此时,他只是中国队的一名替补坦克炮长,几乎没有上场的机会,而家人的这份支持,让他无比惭愧。

  在老单位,马帅是坦克炮长中的佼佼者。但到集训队一看,清一色“老炮”。中士军衔的他不仅年龄最小,一轮摸底考核下来,成绩也仅处在中等偏上水平。

  “代表国家出战,必须用实力说话。”为了尽快提高射击精准度和稳定性,马帅每天早晨5点就跑到射击场,一遍一遍练瞄准;训练中,不管谁上车射击,马帅都要拿个本子记录火炮射击数据,推算射击修正量。

  半决赛中,马帅担任中国队首发车组炮长,命中4个目标。决赛中,他一举命中6个目标,助力中国队夺得团体银牌。

  2017年,陆军首次承办“国际军事比赛-2017”四项赛事,“苏沃洛夫突击”步战车组项目比赛将在国内举办。而备赛名单里,出现了马帅所在的装甲团。马帅再次报名集训,想再为冠军梦拼搏一次。

  6月10日,马帅的儿子出生了!早早批了一星期假、买好机票的马帅,却最终没有奔赴50公里外的机场。妻子王瑞怀孕后,眼看着他为国争光的步伐越来越大,在外打拼32年的父母卖掉房子、关了店,返乡照顾。这个家庭,为了马帅的精武之路,付出太多。

  自动挡变手动挡,火控计算机解算弹道变机械瞄准,自动装弹变手动供弹……入伍后一直从事坦克射击专业的马帅,一钻进步战车就急眼了。

  不到一周,他翻遍训练教材,把炮长操作部分的零部件拆装了14遍。为了摸清弹道规律,队友打曳光弹时,他就拿着望远镜蹲在步战车上观察,剧烈的炮声震得他耳膜发疼。

  为了观察优秀选手的弹道,他甚至在距离靶标40米的地方挖了个掩体。就连孩子出生,马帅都未敢离开一天。

  两个月后,马帅奇迹般地在考核中进入前3名,正在他松口气时,大赛组委会敲定“苏沃洛夫突击”参赛阵容:由已经连续两年参赛的北部战区某旅两组队员和这个装甲团一组队员联合组队。

  两个月后,马帅奇迹般地在考核中进入前3名,正在他松口气时,大赛组委会敲定“苏沃洛夫突击”参赛阵容:由已经连续两年参赛的北部战区某旅两组队员和这个装甲团一组队员联合组队。

  2018年,“苏沃洛夫突击”项目比赛再次由陆军承办,马帅所在的这个装甲团成为陆军唯一指定参赛单位。

  “不突破自己,不为国真正争一次光,这辈子可能都走不出失败阴影。”马帅第3次站到了争夺参赛名额的起跑线上。

  那段时间,马帅晚上做梦都在训练,说的梦线米”之类。有一次睡到凌晨4点,他忽然爬起来就往车场跑,等检查完火炮可以正常击发后才回过神,原来在梦里,他突遇火炮不击发故障。

  这次集训,马帅练就两项新技能:100米外摆个直径15厘米的胸环靶,他能用炮弹打出狙击枪的感觉:发发命中靶心。只要他的皮肤一接触步战车外气流,就能瞬间估测风速,与横风传感器测算数据,偏差很小。

  赛场起点的一分半“漫长”等待,终于伴着裁判长“发车”命令结束。第二车组步战车一路风驰电掣来到第一射击阵位,马帅的紧张感也随着下车补弹动作消失。

  关闭舱门后,已将射击动作形成肌肉记忆的马帅,不到3秒就搜索到第一个目标。而伴随着“隆隆”炮声的,是两名队友“命中”“命中”“命中”的呼喊声。

  苦心人,天不负。比赛当天,马帅和战友们以9个目标全命中、用时16分53秒78的成绩,击败6国精兵,夺得单车赛冠军,打破“苏沃洛夫突击”竞赛以来最好纪录。那一刻,马帅激动不已,所有吃过的苦、流过的汗,都化作泪水盈满眼眶,顺着脸颊滑落……

  马帅在收获掌声和鲜花的同时,也听到了一些质疑声:“赛场上都是高手角逐,能不能夺冠有时候也看运气”“赛场上的一等功终究还是要靠战场上的表现才能掂出斤两”……

  马帅明白,在战争年代,那些荣立战功的前辈个个杀敌神勇,他们的战功确实更有分量。但想起获得这个一等功自己的付出,他心里也倍感自豪。

  马帅所在团开赴沙漠腹地,开展实装实弹对抗演练。刚进入演习地域,他们就被事先埋伏的蓝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蓝军部署在前沿的装甲车隐藏在掩体中,暴露面积较小。该团官兵虽用反坦克武器迅速还击,却无法有效毁伤“敌”装甲目标。

  这一幕,马帅似曾相识。在国际军事比赛场,他不止一次地展露过“靶标未升起就命中”的射击“绝技”。赛场上布设的隐蔽靶标,与此时的蓝军部署何其相似。

  危急时刻,马帅发挥专长,采取“快冲、快打、快隐蔽”的方式,数分钟内击毁蓝军部署在前沿的5台装甲车,为己方作战分队开辟出通路。

  “再紧贴实战的比赛毕竟还是比赛,距离制胜未来战场仍然还有距离。”二级军士长方政刚给马帅出主意,“想让众多尖子对你的一等功彻底服气,就要不断地挑训练中最硬的‘骨头’去啃,把一等功的‘含战量’亮出来。”

  老班长的话顿时点醒了马帅。他意识到,大家质疑一等功的“含金量”,其实是在掂量它的“含战量”。

  该团邀请厂家技术人员对装甲车辆火控系统整体性能进行评估检修,他全程请教跟学;装甲分队组织超极限射击,他申请开第一炮;为了摸索出新大纲上的重难点课目训法,他带领战友在戈壁滩上苦练近一个月……

  高原驻训期间,驻地高寒缺氧的环境指标超出该团一些装备设计极值。重要关头,早已掌握“超距离、超极限”训法的马帅站了出来。

  为了找准各型装备在高原地区的技战术性能变化,他忍着强烈高原反应,全程跟着这些装备,在不同海拔的训练场进行通信、机动、射击训练。

  检验装备最大耐受力、收集分析验证各类数据、组织优秀教练员按“战地”环境改编教案……在马帅牵头组织下,该团教练员们逐步摸清了这些装备在高原地区的“脾性”,探索出了不亚于平原地带的作战能力。

  测出了马帅这个“一等功臣”的“含战量”,战友们也就掂出了他所获一等功的“含金量”,对他更是刮目相看。

  他所属的团队为长远计,决定选用新人参加“苏沃洛夫突击”比赛。马帅则被任命为全团装甲装备射击“总教头”。

  由于连续3年先后参与“坦克两项”和“苏沃洛夫突击”的备赛和最终比赛,马帅对我军多代多型现役装甲装备的射击方法和训练模式都了如指掌,积累了大量经验。

  然而,看到参赛选手名单,马帅还是皱起眉头:这支参赛队的队员平均年龄不足24岁,没有一人有大赛经验。“这也太‘新’了吧!”他不禁感叹。

  经过紧张备赛集训,踏上2019年的“苏沃洛夫突击”赛场后,新队员们的表现只能用“惊艳”一词形容。

  这次比赛,中国参赛队不仅实现“无脱靶、无失误、无故障、无罚时”的赛前目标,还包揽单车赛前3名,夺得接力赛冠军。

  最重要的是,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刷新了马帅他们头一年取得的成绩,再次打破最好纪录。马帅的得意弟子、中士炮长张超军也在比赛结束后不久荣立一等功。

  “贵在毫无保留的教授和传承。”张超军说,他们刚踏入集训队,就收到了马帅整理的一本涵盖47条训练和参赛失误的《教训手册》。

  3年备赛参赛,马帅把能用的、不能用的训法都摸索了一遍。集训之初,他就把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帮新队员们捋直了不少弯路,为最终赛场夺冠奠定了基础。

  “没想到夺冠之路可以复制,一等功的荣誉也能代代传承!”在战友眼中,马帅的一等功“含金量”十足,产生了“溢出效应”,开始影响和培养更多人成为尖子、成为下一个“一等功臣”。

  时至今日,他早已对那些质疑声释然,并对此有了新的认识:“一等功的‘含金量’到底多高,关键看获得这份荣誉的人为战斗力建设贡献了多少。”

  在强军的新时代背景下,在练兵备战,矢志打赢的时代潮流下,马帅演绎着从一名“普通士兵”到“打赢尖兵”的华丽转变,为实现强军目标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