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第五种养老模式,公务事业编的退休金养老,主要执行的是退休金制度,不过以后也会慢慢过渡到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如果按照退休金制度,他们的退休收入基本上是退休前工资80%以上的替代率,所以,在众多人群中,他们的退休金不仅较高,而且退休以后的收入落差也不会太大。
而第四种企业职工的养老金保险,执行的是“多缴多得”的机制,但是不同群体,退休收入差别还是有点大的。
比如,有些中小企业可能压根就不给员工上社保。有些私人企业可能按最低档缴纳社保。不少国央企则按最高档缴纳社保。而缴纳的档次不同,退休后领取的养老收入也各不相同。
当然,总体而言,全国养老金平均水平3000左右。但是也有一些状况,比如,有的人退休收入过万,有些地区可能平均只有1000多,还有些人得退休收入5000起点…
于是,为了缩小养老金的差距,有专家就建议:2023年统一上涨养老金,低于3000元的统一上调500元,高于6000元的就不用再涨了。专家提出这样的调整建议,其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加快速度,在五六年以内就将退休收入差距追平,实现每位退休老人收入平等。
总体而言,养老金领多少,遵循的是“多缴多得”的原则。在职人员若缴纳的社保费用更高,在职时领取的工资收入就少,将来退休时领取的退休收入高,晚年生活也会相应的富足一些。
如果给予退休收入高的人群不涨,收入低的人多涨,试图以这种方式拉平差距,多缴纳社保的人反而吃亏,如此反而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导致他们少缴甚至不缴,或者只缴满15年就可能停缴。
如此,结果就会是,养老基金库存池子的水就越来越少,伤害的不仅仅是收入高的人群,而是所有退休人员,以及整个养老体系,多交的人没有保障,少交的人也没有安全感了。
专家建议以养老金低于平均值多涨,高于6000不涨的方式,试图将养老金水平拉成一个档次,让所有老人都能安享晚年,这种调整,看似公平,实际上不仅不现实,而且还违反了经济规律。
比如,养老金调整,除了要衡量缴费时长和缴费基数,还得衡量当地平均工资水平等,如果以这样的方式调整,所有老人一个档次养老收入,消费低的城市,老人“富得流油”,消费高的城市,老人“入不敷出”,这种“劫富济贫”的调整方式,在逻辑上压根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