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郑店婺剧团:沉沉浮浮几度春秋丨腔调

时间:2022-09-2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62

  从金华市区驱车沿金义东公路向东,就能抵达澧浦镇郑店村。站在郑店村村口,能看到一幅墙绘:一个女伶举着团扇,半掩面颊,仿佛在述说着郑店婺剧团的故事。

  郑店村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婺剧是其中最具特色、传承最好的项目。千余人口的郑店村,有将近200人参与专业剧团或业余剧团演出。郑店婺剧团的老团长马文升告诉记者,郑店村的婺剧史可以追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村上有一个人叫郑聚春,是地地道道的戏迷,他聚齐了一班人,成立了郑店最早的剧团——“也乐天”锣鼓班。每逢春节、二月十九、三月三等传统节日以及祠堂祭祀等大活动,村里都会邀请锣鼓班前来助兴。后来,村里的晚辈郑世官、郑绍奥继承了锣鼓班。

  “也乐天”锣鼓班在当时十分红火,可惜好景不长,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因为日寇侵犯,金华沦陷,不少人都逃难去了,锣鼓班也就渐渐衰败下来。尽管如此,锣鼓班的婺剧曲本谱牒和五响、器乐等行头都留存了下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村民们萌生了恢复锣鼓班的念头,于是由原锣鼓班人员郑绍奥、郑国基、郑浩然等人发动,在1953年组建了郑店婺剧团。“刚建团的时候,经济困难,费用都是靠演员集资和村民捐助,戏服是二手的,乐器由演员各自购置,道具也是团里自制的。”马文升说。

  也正是在那时候,马文升接触到了郑店婺剧团。“我的父母还有很多亲戚朋友都是戏剧爱好者,我也是一个小戏迷。”马文升说,15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参加演出,在舞台上当小兵,后来成了幕后一员。

  改革开放后,郑店婺剧团经过一翻整改,重新焕发了生命力。当时已经任团长的马文升与队员们一起努力,充实剧团的行头,排练了《杨门女将》《十一郎》等几出历史传统戏,广受好评。“之前,我们剧团也排演过《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我们吸收了样板戏中的优秀成分,加入到了婺剧表演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马文升说。

  郑店婺剧团渐渐有了名声,戏路也广阔了,衢州、杭州、丽水等地都有不少人邀请他们去演出,还被金华市文化局评为“文化先进集体”。然而,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剧团渐渐凋零,郑店婺剧团也告别了曾经的辉煌,渐渐落寞下去。

  或许是因为郑店村连绵不绝的婺剧传统,或许是因为郑店村民们对于婺剧从未放下的热爱,2006年,郑店村自筹资金,创建了一个郑店民乐队,起初以音乐演奏、坐唱为主,后来表演婺剧精粹选段。2012年,乐队有了新名字——金东区田园欢演出团,由郑店村村民组成。2019年,郑店村建成全区首家婺剧非遗主题馆,该馆收藏的近百件传统婺剧戏服道具,全面展示了婺剧在郑店村的发展历程。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