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超声心电科主任医师李安华表示,作为超声科医生,觉得这次义诊活动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动员了很多从来不做超声检查,甚至从来不看病的民众来到现场进行检查,这对基层疾病的筛查和及时诊疗非常有价值。
“医疗援助不是‘一时一事’,需要持续和深入”,空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侯晓平表示,“我们这几天一直在讨论如何深化医疗援助和义诊活动,因为义诊短暂,而基层医疗、尤其是慢病管理,需要长期持续的过程。”
医疗专家们进一步分析指出,“慢病管理”是提高基层民众健康状况重要环节,而大范围、有实效地推广落实慢病管理,就需要基层医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能够保障。
他们呼吁,可以通过实地援助、远程指导等多种形式为基层医生提供培训,一名专家帮带一批乡村医生,通过他们把先进的医疗技术留在当地。
“基层医疗状况改善的一个关键是基层医生的培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冯勃建议,持续、深入地开展面向乡村医生的培训,并通过奖励机制鼓励乡村医生留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
北京崔玉涛育学园诊所院长、儿科主任医师崔玉涛在义诊途中走访了当地妇幼保健院,并向基层医生普及“儿科新理念”:第一层是治疗疾病;第二层是在疾病和健康状态下都需要关注营养、保健;第三层是心理健康;第四层是运动康复。
“这次‘百人援川’的儿科配齐了这四个层面的医生”,崔玉涛说,“对病患儿进行四个层面的完整评估,是目前育学园所采用的模式,也应该向基层医院推广普及。”他特别呼吁,“即使是边远地区的家长,现在也能够通过书籍、网上平台上专业工具的学习,了解‘什么是正常健康的孩子’,以便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尤其关注亚健康状态的孩子,能够尽量避免他们成为疾病孩子。”
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王聪则指出,“医学人文”应该受到更多关注。她分享说,目前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对医生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对民众的死亡教育和科普等已经在一些医学院、医疗机构开展,“未来还需更下沉、更普及”。
“我这个人做事就是‘一条路走到黑’,走到黑也不会停下来,再走到‘天亮了’。”“百人援川”总领队、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主席韩红表示,“百人医疗援助”公益行动做了9年,初衷和目标是“带走病人,留下技术,推动医改,造福百姓”,以后还会持续地、坚持深入地做下去,推动“根治”边远贫困地区基层医疗的“疑难症”。她还透露,针对乡村医生培训的援助项目也已经在讨论规划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