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命令行终端执行以下命令启动命令行EFlasher,命令行终端可以是ssh或者串口终端:
可以将备份文件放在 TF 卡,或者USB存储设备,用 tf 和 usb 命令进行切换。
你的TF卡的大小应该大于或等于两倍的eMMC大小,例如eMMC是8G,则你应该准备一张16G的TF card。
默认情况下,8G以上的 TF 卡在 eFlasher 系统下并没有利用上所有的空间,需要做一次格式化,使用菜单上的 ftf 命令即可。
USB存储设备最好是 ext4/exfat/ntfs 格式的,如果不是,可以使用菜单上的 fud 对USB存储设备进行一次格式化,注意,此操作会丢失所有数据。
根椐菜单项前面插号的指示, 输入bk并按回车启动备份,在命令行模式下,EFlasher会立即开始备份,存储为扩展名为raw的文件,如下图所示:
EFlasher允许你编写一些 Linux shell 脚本,来对 eMMC 的 boot分区或者根文件系统分区进行内容更改,比如:
你的脚本需要放在一个单独的目录下,这个目录需要与备份文件同级,目录名称的命令规则是: 备份文件名+.d,例如 备份文件名是 xxxx.raw,则脚本目录名应为 xxxx.raw.d。
EFlasher 在默认情况下,会为你的备份文件生成一个清理脚本,其作用是对文件系统做一些常规的清理工作,例如清理 tmp 目录下的临时文件、var目录下的log等等。
你可以通过参考 EFlasher 生成的清理脚本来了解应该如何访问 eMMC 的boot分区和根分区。
EFlasher会从SD卡的Fat分区读取系统映象文件,将SD卡插入Windows的电脑,你可以直接管理这些映象文件。
在SD卡的Fat分区,根目录下的每一个子目录,代表一个OS,目录名称可随意命令(但不能是中文),
如果SD卡的Fat分区空间不够用,你也可以在一个U盘中存放这些系统文件,目录结构与SD卡的相同。
以上映象文件默认已经预装在eFlasher的固件中,不过你也可以到指定板子的下载******下载它们,进入官方的下载******指向的网盘目录,这些系统映象放在一个名为 images-for-eflasher 的目录下,以下是S5P6818开发板的网盘目录:
写入如下内容到配置文件:f,其中,SSID和PASSWORD请替换为路由器的SSID和密码:
如果WiFi路由并没有设置密码,请将key_mgmt设置为NONE, 删除psk=这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