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接棒“中国机长”AI的航空英雄梦还需要什么?(3)

时间:2019-10-10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62

  另外,航空事故很少是因单一错误而引发的,诱因通常比较复杂,将控制权交给自主系统的风险是很大的。因此,机器学习只能承担部分飞行员的角色。

  此前瑞典就曾发生过一架飞机在空中保持自动驾驶状态不停盘旋,所有乘客和副驾驶都昏迷后只能等待燃油耗尽坠机的“幽灵航班”。第一次波音 737-MAX8 客机坠毁,也是因为飞机自动驾驶系统不断将机头降低,而飞行员则人工操作不断尝试将机头抬起,最终没能成功纠偏,导致飞机失事……

  总而言之,空域情况的复杂判断与调度,人工智能算法还远达不到人类级别的精准操作。

  我们知道,空中交通管制(Air Traffic Control,ATC)通信对所有航班来说,都很关键。但是许多对话都带有浓重口音,飞行员之间和管制员很难相互理解,能否利用已经相对成熟的NLP语音翻译技术实现辨识呢?

  至少目前来说,让AI读懂空中交通对话,依然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任务。因为驾驶舱内的空中广播甚至手机对话环境十分嘈杂,会话还很快,又充满了特定领域词汇,一些语料不足的方言或口音,机器也并不能够清晰地识别出来。我们很难想象,万一8633在空中听不懂那一声声“成都叫你”的呼唤,将会发生什么……

  目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空客已经在AI Gym 竞赛中不断寻求解决方案,但就当前进度来看,语音辅助还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看来还是人类机长的耳朵更好使一点。

  随着商用航空大量引入人工智能,大量用户的数据也会面临机密性的风险。此前阿联酋航空就曾向第三方服务商泄露了姓名,电子邮件,行程,电话号码甚至护照号码等客户详细信息,拿到这些隐私数据的企业包括Boxever, Facebook和Google等。

  而大多数航司和机场都推出了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重重服务,人脸识别等设备的部署,隐私安全法规政策的含糊不清,或许推迟非关键领域的AI落地并不是一件坏事。

  在电影的最后,管理中心的负责人仰望蓝天,他说,此时此刻,在蓝天上有50万人在飞翔。而我们所能看见的,飞行,依旧是一个专业人员与自然风险的勇敢博弈游戏。当然,AI的无声浸润,正在让一切充满新的变数。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