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安徽:让更多“科技之花”结出“產业之果”

时间:2024-12-08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62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改革发力,纵深突破,安徽加快破解成果转化路上的堵点、难点、卡点,推动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从科研院所走向企业、从实验室跃上生產线,实现创新价值。

  近日,在2024量子科技和產业大会上,一台能為量子计算机“降温”的设备吸引不少观眾驻足观看,这是由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极低温稀释制冷机设备。

  “极低温是量子计算机正常运行的必备条件,公司自主研发了极低温稀释制冷机设备,能对量子计算机的芯片或者部件进行冷却,通过创造极低温的环境,保証量子计算机稳定运行。”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徽大学研究员王绍良介绍,该设备是现代量子科学研究与量子技术发展的关键核心设备之一,它的成功研制填补了量子科技產业链在极低温关键技术上的国内空白。

  作為团队的牵头人,多年前王绍良就在这个领域拥有一批论文和专利成果。但因為科技成果转化“审批多”“转化慢”,他的这些创新成果就一直停留在实验室。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一项重点,就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堵点,促进更多“科技之花”结出“產业之果”。2020年,中国科大率先开展“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创新提出“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新模式。

  具体而言,是先将科技成果所有权通过赋权的方式转让给项目成果完成团队,学校不再享有成果所有权,再通过协议约定,经市场定价后,学校享有科技成果转化的部分收益。

  此后,安徽省开啟了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2022年,安徽大学等五家省属高校,成為安徽省首批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单位,2023年,安徽省将“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科技成果赋权模式推广至106家单位,基本实现了省属高校和区域医疗中心全覆盖。王绍良团队便是这项改革的受益者之一。

  “如果没有赋权改革,我们的成果產业化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王绍良说,以前整个流程可能需要半年或者一年的时间,现在通常来说一个月甚至於更短时间就能完成整个科技成果转化的合规化处理,团队仅用两个多月时间就成立了公司,非常高效、便捷!

  “这项改革对科研人员来说是十分利好的,让大家敢闯敢试,激发了创新创业的热情。”王绍良介绍,公司在2023年成立,最初隻有两三个人,现在已经有二三十人了,发展较快。目前,公司生產的设备处於供不应求状态。

  这项改革是如何加速科技成果“纸变钱”?改革创新了成果转化模式,破解科研人员“不想转”“不愿转”“不敢转”以及“不会转”难题。

  以前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属单位,按无形国有资產管理,无法赋权给技术发明人,影响了科研人员转化积极性,导致大量科技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锁在抽屉裡,造成极大浪费。

  现在,在充分考虑国有利益的基础上,採用“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新模式,让科研人员拥有科技成果全部所有权,有效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动能,实现高校、科研人员、转化企业三方共赢。

  而对於破解“不敢转”难题,此次改革,在科技成果不能退出国有资產管理清单的前提下,完善国有资產管理方式,将职务科技成果区别一般国有资產管理,充分给予试点单位成果处置权。同时,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决策担责问题,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制度,消除了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顾虑,“不愿转”难题自然迎刃而解。

  此外,安徽省还建立全流程服务保障体系,“手把手”指导试点单位“怎麼干”“干什麼”,為科研人员的成果落地提供场地、融资等全链条服务。

  截至今年10月,安徽省赋权职务科技成果达1044项、估值5.44亿余元,成立或入股企业85家。(记者 鹿嘉惠)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