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从小城文旅、微短剧看文化与群众的双向奔赴

时间:2024-04-19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62

  据光明日报,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文化热在全球“升温”已成常态。让世界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今天开放美好的中国,文化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无论是最为醒目、最具活力的古典文学、传统艺术,还是最为玄奥、最为深刻的古典哲学,都蕴含着人类共通的思想情感和价值理念。

  艺术“出海”的成功密码在于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的宝藏,是可以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的优秀艺术素材。好的内容可以感动自己、感染别人,其助推的不仅是旅游,更是心智与情感、交流与沟通、理解与共赢。对文艺工作者而言,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就要持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选题、解题,努力创排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

  从传统中找素材,靠的是自信。让传统素材具有现代审美价值,靠的是创新。艺术要新,艺术呈现的方式也要新。科技发展为艺术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更为多元的传播可能。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的全新演出模式让中国艺术出新、出彩、出圈的机遇空前扩展。

  据央广网,相继火爆出圈的小城,成为全国游客竞相“打卡”的目的地,给我国文旅市场带来更多活力。

  我国各地城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孕育出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的风貌风情。尤其是许多小城仍较好地保留着传统文化,包括古建筑、传统习俗、民俗活动、地域美食等。这些元素所构成的舒缓、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积淀的生活方式,对许多旅行的人而言,正是迷人之处。人们愿意身临其境,去深入感受当地的日常生活,从而获得更丰富的生活体验。同时,各地交通、住宿、旅游项目等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也更好地满足着人们说走就走的愿望。

  对很多小城而言,红起来不容易,继续红下去更不容易。面对慕名而来的游客,各地还需把握机遇,在保留特色、创新玩法、提升服务、强化推广等方面持续下好功夫,扎扎实实地提升当地文旅环境的通畅度、舒适度和丰富度,并促进当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让文旅在服务好游客的同时也真正造福当地百姓。

  据人民政协报,当下,微短剧以其独特的快节奏与强故事性,迅速成为大众文化的新宠,与此同时,文旅产业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宣传方式和创新内容,以吸引更多游客。在这样的背景下,微短剧与文旅产业的碰撞融合,无疑为双方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影视作品历来是文旅宣传的重要载体,细腻的画面与感人的故事,将观众带入不同的文化空间,激发他们的旅游热情。一条视频、一部影片带火一座城市的案例并不少见。微短剧作为影视作品的新兴形态,具有时长短、节奏快、内容丰富的特点,可以将地域文化、自然风光等元素融入剧情,让观众领略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从而实现微短剧和文旅产业的双赢。

  今年年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提出要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微短剧+文旅”融合促进消费的新模式。这不仅为微短剧的创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微短剧与文旅产业的融合提供了广阔空间。微短剧与文旅的碰撞融合,不仅是一种创新的尝试,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自然风光等元素,创新叙事方式和呈现形式,微短剧与文旅的融合将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视听盛宴和文化体验。

  据广州日报,近日,越来越多的公园实行24小时免费开放。但一些公园紧邻小区,在与街区无界融合并24小时开放后,深夜的放声高歌、凌晨4点“偶然的”萨克斯声……噪声令居民不堪其扰。公园24小时开放本是好事。无论是“公园20分钟效应”带动下的日常散步,还是清明假期火爆的游园热,都让“公园游”持续圈粉。一些大型城市公园24小时开放,一方面能缓解白天的客流压力,另一方面给予市民全天候的公共空间,其中的惠民意义毋庸置疑。

  但与此同时,开放夜公园也要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首先应达成“法”的共识。事实上,“吵”这事儿并非只是生活纠纷,更具有法律意义上的严肃性,需要公众的一致尊重与遵守。2022年施行的噪声污染防治法就要求,活动者应当遵守场所内有关活动区域、时段、音量等规定。而具体到公园,就需要园方立好规矩、游客遵守规矩、居民积极维权捍卫规矩。以防治公园噪声扰民为例,应制定具体的开放方案和管理制度,广而告之让市民游客知晓。与此同时,园方要加强日常监管,及时制止制造噪声污染的行为。当前,夜公园还在逐步试行开放,如何真正做到便民不扰民?尤须园方广纳谏言、持续探索。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网络视听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