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铺草坪区域与硬景交接处填土标高应低于铺装完成面5cm,栽植地被绿篱区域与硬景交接处填土标高应低于铺装完成面2cm。
1、吊装前根据实际情况(横向吊或竖向吊)明确吊装部位,所吊位置用草绳缠绕或用橡皮垫进行保护;
2、吊装大胸径苗木须用榔头或其他工具将吊带敲实,确保吊树专用带绑扎紧实牢固,防止吊装过程中吊带脱落或者滑动;
4、冠幅大的苗木在起吊前用绳子把外面散乱的枝条向中间收拢,减少枝叶与空间的接触面,不可让树枝在地上拖行;
6、一般情况下,尽量确保吊装树苗一次性安置到点位,减少吊装风险,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二次短驳吊运。
2、树干用草绳缠绕或用橡皮垫进行保护,须使用吊树专用吊带,严禁使用钢丝绳进行吊装,避免造成树皮损伤及隐形拉伤;
1、除造型树外,其他苗木修剪主要以自然树形为主。主要修剪内膛枝、徒长枝、病虫枝、交叉枝以及枯枝、断裂枝;
3、球类植物修剪确保大面圆润,倒边收口的地被小苗按硬质线段修剪齐平,不能有突兀,分层色块待种植完成后按照高低层次修剪齐平,绿篱类按修剪高度统一拉线修剪。
1、除造型树外,其他苗木修剪主要以自然树形为主。主要修剪内膛枝、徒长枝、病虫枝、交叉枝以及枯枝、断裂枝;
2、落叶乔木树枝摘叶量一般控制在1/2-1/3左右;常绿针叶树尽量减少修剪量以免造成伤流影响长势,修剪量不超过10%,仅清理树冠内过于紊乱、层次不清枝条和枯枝、折损枝,使层次更加清晰、美观,若层次分明不修剪,忌打顶。
1、种植穴必须垂直下挖,上口下底相等,土层深度不够时应进行局部换土,树穴开挖尺寸应比土球稍大;
1、乔木种植穴一般比土球大16-20cm,深度比土球高度尺寸增加25cm,同时要求清除坑内的瓦砾垃圾,最后回填28cm厚的混合种植土(有机肥:泥炭土:表土=1:2:3 混合)进行改土;
2)树穴挖好后,在底层铺30cm碎砖或陶粒疏水层,再用双层疏孔隔网垫上,竖向装置口径为10cmPVC排水板,以便检查积水情况,并及时排走积水,最后回填30cm厚的混合种植土。
1、将苗木土球放入种植穴中,使其居中,将树干扶正后,分层回填,此时土球表面应比周围表土高出约5cm;
2、在干旱少雨地区,植物恢复生长后还应给植物保留一个低于草坪面3cm左右的蓄水圈,以利植物吸收水分。而在非干旱地区,为了确保大树的成活率,要求施工单位对所有胸径达到30cm的大树进行疏水处理。
1、种植土回填后,结合第一次浇定根水用根部浇灌液对植物进行灌 根处理,根据植物到场的质量情况可隔2-3天再用灌根液浇灌一次, 为了提高使用率,根部浇灌液应使用在土球边缘;
2、夏天种植完成后,在一段时间的保活期内应用喷淋的方法在每天 的早晚给植株补水,保证树干及叶片湿润,禁止中午高温期喷淋;
3、秋季(8月下旬以后)适当减少灌水,控制苗木生长,促进苗木及时木质化,以利越冬,入冬前对树木普遍浇一次水,以保护树木越 冬和防止春旱;
1、对于行道树、阵列树支撑,所有支撑点必须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四角支撑角度平均,每一支撑面也应同一水平方向;
1、采用四柱法支撑方式,在树干四周均匀立四根支柱,均向树干倾斜,支撑高度1.5m,支撑杆与地面夹角尽量接近45 度,不可大于60度,支撑杆入土深度至少30cm,支撑材料可选用直径6-8cm的杉木杆。
1、架立支柱时,支撑位置一般着重选择在栽植点的下风向,着重选择在树干倾斜的一方,支撑杆入土深度至少15cm;
2、支柱材料,一般选择胸径4-6cm的杉木杆,支柱要待树木生长稳定后才可撤除,一般需要一年的时间。
2、用竹片将竹林两侧绑扎牢固,绑扎位置位于竹子高度的1/3处,为使竹林整齐划一,需在竹片间用细麻绳或塑料绳交叉拉紧。
1、防寒风障须搭设在迎风一侧和与其相临的两侧,常绿乔灌木防寒搭设 U型防寒风障,采用内支撑、外软拉的稳固方式;
3、风障骨架两根竖杆间距要求1~1.2m,横杆间距不大于0.5米,且要平直,风障主框架必须有斜撑加固;
5、防寒材料要求:规格统一的杉木竿,主要框架杉木竿粗度不小于10cm,镀锌铁丝选用12#或14#的,防寒布要求为当年生产,颜色统一为绿色;
7、效果要求:同类树木防寒形式、材料高度均须统一,形状规整,防寒布平整、无褶皱、无破损,洁净、美观。
3、绿篱支架高度要求超出绿篱植物顶部10cm,防寒立杆外圈间距1米,内侧可以根据要求加设,横杆要求间距不得超过50cm且间隔均匀、平直,直径要求可略小于立杆,同时为提高防风效果和增加稳定性,增加斜撑,进行加固;
5、防寒材料要求:竹竿(立杆直径)≥5㎝,横杆粗度3cm,采用16#铁丝固 定;防寒布要求当年生产,颜色统一为绿色;
7、效果要求:绿篱风障要求支架坚固、结实、横平竖直、棱角分明、间隔均匀;防寒布必须保持平整、无褶皱,无破损现象,高度一致,并且保持整洁、美观效果。
1、铺装完成后,及时采用水泥砂浆封边,且封边护脚不宜过宽,宽度不宜超过3cm,以免影响绿化收口;
2、最外一株苗木成30-45°角种植,下一株苗木角度稍高于前一株种植,逐渐扩大种植角度直至90°直立种植,为保证边口苗木的景观效果,种植密度略高于中间区域。